勉县方言中的文言古趣
Author
勉县作家写勉县
生成
海报
勉县都市网

勉县都市生活网

关注
勉县方言中的文言古趣
勉县作家写勉县 11-26


勉县方言集中体现出了秦汉文化、蜀汉文化和楚汉文化相叠加而形成的汉风沔韵,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极富研究价值。


 微信图片_20211126083336.jpg



勉县方言中的文言古趣

 

晏济亚


方言是语音和语词在使用中形成的地域性分支,是一个地方所独有的语言现象。勉县方言又是汉中方言中的一部分,属北方方言大系,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在全民提倡推广普通话和世界语的信息时代,勉县方言正在一步步地被弱化,甚至有可能慢慢消亡。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她是勉县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从漫长的社会活动中总结出来,用以交流情感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无不体现出勤劳智惠和源远流长的汉文化历史,应当予以重视和保护,并将其作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的重要依据。

勉县地处汉中西部,属西北地区,又受西南文化影响,还受汉水下游的荆楚文化浸染,其方言集中体现出了秦汉文化、蜀汉文化和楚汉文化相叠加而形成的汉风沔韵,极富研究价值。同时,勉县境内的方言,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大块。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到原高潮、温泉一带,以及东到黄沙、西到老城,南到元墩、镇川这一广袤的平川和丘陵区域,为其勉县方言的主流;以原褒联地区为中心,延伸至金泉、老道寺一带,是勉县方言中的另一支,被称其为下路腔;阜川、新铺、茶店、张家河、长沟河等西南和西北部周边山区,是近似于宁略口音,并且和川蜀口音非常接近的另一支方言,被称其为山腔,占地面积最大,但人口较少。在这三个支系中,以县城为中心的主流方言口音,既区别于汉台、南郑,又不同于宁、略和留坝等县,有其独特的县域方言特色。


微信图片_20211126083343.jpg


在对汉中方言的发现和探究中,有一个对此领域研究颇有建树的学者曾经大胆进行过假想。他说,通过各县的方言进行逆推潜挖,就可以找到各县先民是从哪个地域迁入汉中的。他甚至大胆地假推说,洋县的先民是从关中迁入的;勉县和西乡的先民应为同一个地域的人,迁入汉中后才分居在汉中东西两地罢了,因为这两个县的方言中, 大部分的语词发音,以及发音语调的韵式是相同的。对于这些说法,在没有可靠的证据做基垫时,我们当然不能轻举妄言。但仔细品味各地的方言,每一个地域的方言,都有其相当深厚的历史渊源。既不是在没有任何文化积淀的背景下,因其当地土著居民的原始发音为其定调,更不是某个村落或某个人,因某个单独事件影响而定型,而是要经受千百年来官方的、民间的、中国古文化的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综合影响,还要受其外来文化的无数次冲击和浸染渗透而渐次成型,并根置于群众生活的最底层,经时光的不断打磨才形成的最牢固、最实在的民间口头文化。

勉县方言,被人们称之为地方土话。而就是这些“土”得掉渣的民间方言里面,却隐藏着非常深厚的学问。在勉县境内。现在仍在流传的方言中,虽然有许多语词,仅仅留存着语音,而无法用准确的汉字来表述;还有一部分语词,其发音既不标准,也不统一,给域外人际交流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方言,还是可以用现代汉语言文字进行书写的。在对这些语词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勉县的方言中,有好大一部分是来自古汉语、古文言文和古代的民俗礼仪,而且绝大部分语词与古代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对这些语词的研究中发现,勉县是汉中的一部分,而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勉县必然是汉文化之根系当中的重要一枝。那些 “土”拉吧唧的,甚至人们已经羞以启齿的乡土语言,其实是颇具古香古韵,且斯文儒雅的古文言语词。那些曾经已经快被人们遗忘了的乡音土语,里面却隐藏着非常厚实且古朴典雅的古代先民们的生活哲理和交流情趣。从这个角度说,勉县方言本身就是一部地方史书,方言中自身所含概的,就是勉县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看出,勉县的先民们,个个都是运用文言文的好手,这也正是我们要从这部民间文化和民俗语言巨著中汲取营养成分的最根本的生活源泉。


微信图片_20201029155849.jpg


这里,略举几例方言作以简单说明,既做为本文文题的引证,也做为引玉之砖,激发一下广大方言爱好者,大家共同行动起来,注重发现身边还正在活跃着的民间方言,注意适时采集乡音土语中的珍珠彩贝,从中挖掘出更多更好的非物质文化财富。

(一)古代语词的承袭延用:

“殃及”,老百姓多用“殃及”这个词来表述麻烦或请求对方的意思。而这个语词最早就来自“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意即给对方带来了不方便和没必要的麻烦。“驾轼”:轼,是古代的一种车,驾轼,本为驾驶车辆,这里取其“开始”的意思。但用了“驾轼”这个词来表达“开始”,就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轼”的本义为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现在,由于科学的发展,“轼”已被汽车的方向盘所替代。“轼”字也就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而成为“生僻字”,但“驾轼”这个词却一直扎根于民间并变为了人们的口头禅。“颇烦”是一个典型的古文言词语。“颇”,在古文中是“频繁,非常”的意思,作副词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这个词,而在民间,“颇烦”这个词用的却非常多。如:你不闲“颇烦”;这事儿太“颇烦”你了。从“颇烦”这个“土”的掉渣的词语中,可以看出勉县的先民们说话是很注重语言文彩的。牄(qīang)借:“牄”,《說文解字》注此字为:鳥獸來食聲也。“牄借”含有一种乞求的意思,表现了一种谦恭和向对方的尊敬。后来,人们在口语中,为了方便,就干脆把“借”字省去了,而只说“牄”字,如“牄钱”。这个字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 而民间却一直在使用。而“牄”字本身的含意反而被人们忘却了。“施恼”:“施”为行施。“恼”为恼怒。在开玩笑中有一方叫起真来而且生气了称为“施恼”,这是一种明显的古语今用现象。另外,人们把吃饭叫做“喋(啖)饭”,而“喋(啖)”本身就是一个古典词语,其本意就是吃的意思。还有,“沟子”意为屁股,这里的“沟”应为古汉语中的“尻 ”(发音kāo),就是屁股的意思,但由于先辈们把这个字与“沟”发为同一个音了。又由于时代进化,“尻 ”这个词没人用了,而“尻子”就留存在口语中,被人们误说成“沟子”了。“孳(zī)雅”,形容女孩子行为内敛文雅。而“孳雅”,是一个标准的古代语词。

(二)古文言口语化和名词动用现象:

例如:平时生活中经常听到人说 “不言传”,即不应答对方,不开腔的意思。而“言传”就是传递语言,是古汉语中的标准说法,只是而今口语化罢了;“不暇余”,表示对周围事态的注意;“不耳视”,表示对听到的或看见的事态表示出的态度等。“瞅视”,寻找或察看。这里,暇”和“视”都是古汉语口语化现象。“神住”,是一个表示担当或承受的方言,而这里面的“神”字,作精神支撑讲,就是一个标准的古汉语中名词动用的用法。“缢制”,采用某种方式制死(对方)。这里的“缢”,是一个古汉语。缢,绞也(《说文》)。孩子守规矩按程序办事,叫做“板页”,是恪守规矩或条理整齐的表现。而这里的“板页”,就是一个标准的名词动用的使用方法。


微信图片_20201029155845.jpg


(三)古兵器或生产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用

“冒镖”,指人们办事时因马虎或大意,而出现了不可料想到的意外;“扎镖”指事物发展到终点的意思;“柳镖”,形容速度很快,让人不及提防。这几个词语中的“镖”,其实是古代人们随身携带用以防身的武器。其中的“柳镖”,原本指的是古代使用的一种细长型,速度非常快的“柳叶镖”。随着时代的进化,这种以“镖”为器械的护身武器已不存在了。但实际生活中经常还有人说那孩子像“柳镖”一样上飞下跳等。其实,生活在当代的人们谁也没有见过“镖”到底长什么样。“冲隼”,表示人的性格耿直倔强。其实,“冲隼”是一种古时用作榨油的工具。用传统方法榨油时,为了给油饼加压,用人工来撞击隼头,通过隼头向前推进给楔头加力,最终将压力使用在油饼上,从而压出油来。这种工具早已被淘汰掉了,但“冲隼”这个词语却留传了下来。二人不和气,有矛盾,称为“不铆”。 铆,应为古代木工在建筑或修造中用的隼铆结构。以其公铆和母铆(即突出部分和凹进部分)巧妙嵌和而形成力学架构。而现时生活中这种隼铆结构的建造早已被镙钉或金属焊接取而代之,但“不铆”这个词语却留传了下来。又例如,“釜糟子”是煮饭时木柴燃烧过后的炭黑。而“釜”是古代的一种做饭用的工具。

另外,还留下了一组与古代生产生活中的动物相关的词语,如装蟒吃象歪马斜道马诈羊飞猴鸡暴跳,等等,虽然勉县人的现实生活中早已没有蟒、象、马、猴等动物了,但人们仍然非常熟练的使用着这词语。

(四)忌讳直白,以婉转含蓄的表述显出其文明和儒雅。

民间,一些人自己得病了,却很委婉的说自己“不安稳”,或“不安康”,无论“安稳”或“安康”都是非常儒雅的古文言语词。另外,在忌讳直白的语境中,还有很多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如:老人的生日不能直白地说过生日,叫“好天气”;给一对青年男女作媒,拉扯婚姻的大事叫“管闲事”;妇女初孕阶段,不能直接说怀孕了,而要说“嫌饭”;显出身孕后,不能直接说有孕在身,而要说“身不空”; 妇女生小孩叫坐月子;不足月流产叫“小月”;老人死了,不能直说死了,要说“走了”“ 不在了”等等。还有一些非常儒雅的词语,例如:“越外”是表示过份的一个词语,但它用“越”这个字表示超出了一定界限,表示了一种出格或跳出到原则以外去了。虽属传统地方方言,而它比“过份”这个词还雅观得体。另外,还有用物代法表述事物的。即要说一个事物,不能直说,而用相关的另一个事物来替代。如:古人认为,头发是父母所赐,长在人的头上则是人的最高尊严。不能直接说人的头发,太直白了就是对人的不尊敬。而用“帽盖”来指代就很合适且很委婉;还有,如用“盘缠”指代随身所带钱币;用“仁饰”指代走亲访友随身所带礼品;用“家里的”指代老婆,用“娃他大”指代丈夫等等。


微信图片_20211126083357.jpg


(五)与数字对应关系的词语,表现出了古时数字逻辑关系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联:

如:“三不挎五”、“三不大十”、“三扯两晃”、“五马六道”、“二马难赶”、“五大三粗”、“乱三搅四”、“三舞两绕”、“两个三下”、“二三靠老六”、“三猫六只眼”、“三锤两梆子”、“十拿九稳”、“拖一摸十”、“二混三”、“二扯伙”、“三板翘”、“三脚猫”、“三钉拐”、“三狡诈”,“一个萝卜一个坑”等等,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绝对查不到的,但在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能信手拈来,且运用十分得体,恰到好处。

 

在对以上方言整理的过程中,不能不说勉县民间方言中蕴藏着存量巨大的文化内涵和非常厚重的历史底蕴,也更让人惊叹我们的先辈们,他们如此娴熟地把古文言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强大能力。这种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古文化营养源泉,正是勉县方言其巨大魅力之根本所在。

微信图片_20211126083348.jpg

(图片来自网络)




专栏作者晏济亚:勉县退休干部,汉中市作协会员。曾出版个人诗歌散文集《沔水渔歌》,校注清光绪末年沔县知县王声扬撰《沔县乡土志》,有多篇作品发表在中省市报刊杂志。


原创首发作品,如有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与作者,请尊重发布者的劳动,违者必究!


            栏目主持张鸿雁   栏目编辑张鸿雁



本文由勉县同城头条作者上传并发布,同城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同城头条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 43653

第一次接受赞赏,亲,看着给啊

赞赏
0人赞赏
勉县作家写勉县
1
3
5
10
20
50
100
200
500
其他金额
金额(元)
赏TA
申请头条作者号

便民信息

更多

推荐阅读

热门评论
随便说点什么
发表评论 1